从明珠沦为臭水湖!滇池投入500亿治理25年成效配得上投入吗?
来源: 小9直播体育免费直播 | 时间:2024-02-05
十二条大小不同的水系皆汇聚于此,形成了这碧波万顷,清澈见底的西南第一大湖,使其可与洱海齐名。
然而这个曾经宛如仙境的高原明珠,却在上个世纪随着人口增加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而饱受污染之苦,不仅湿地面积大幅萎缩,甚至水体水质也沦为劣V类。有专家评价滇池患上了生态癌症,正在逐渐走向消失与死亡。
面对今不如昔的滇池,国家拿出五百亿资金,将滇池列入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和生态污染治理的标志性工程,立志要将这块嵌在昆明本地的伤疤彻底治愈。
时过境迁,治理了整整25年之久的滇池现今究竟恢复如何?当年它又遭受到了哪些暴力污染?
在古代,滇池被唤作滇南泽,又名昆明湖。它北起松花坝,南至晋宁宝峰、往东至王家营,往西到马街山脚,方圆整整五百里,可谓一望无际、辽阔无边。
古滇池在两亿年前形成,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而断层陷落,最终横空出世,水位要比现在高出百余米。古滇池的出现让昆明开始变得生机勃勃,夏季清爽的海风、湖面站立的水鸟、水中欢跃的鱼类和那岸边散落的螺,无不彰显着昆明的独特魅力。
许多年岁已高的昆明老者,过往之事早已模糊不清,唯独对五六十年代的滇池仍记忆犹新。他们在湖边捉螃蟹、抓大鱼,不远处就就是碧绿原野。正如诗句“汪积水光连空,重叠细纹晴漾红”所言,而这正是早期滇池留存在昆明人脑海中的模样。
现在的滇池,面积为330平方千米,海拔1886米,是全云南最大的淡水湖。它对于昆明人民的意义,就如同洱海之于大理,滇池造就了水网纵横的昆明。
要知道昆明本身是一座极度缺水的城市,人均水资源不到全球人均值的4%,仅为全国人均值的12%,所以滇池对于昆明人民是举足轻重的,但昆明却未能涌泉相报这份养育之恩。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城市化发展迟缓,滇池还没有受一定的影响。然而从七十年代开始,昆明当地工农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所排放的污水也无一例外全部汇入下游的滇池中。
云南重工业以金属冶炼为主,所产生的污水破坏性极强。除此之外,昆明的人口也在近十年来得到爆发式增长,从2010年到2020年增长了203万人口,暗中增加了不可估量的生活垃圾污水排放。昆明全市六条支流,最终都要汇入滇池中,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滇池要凭一己之力消化掉全昆明市区的生活垃圾污水,这已经远超了它的极限净化与承载能力。
除了工业与人口外,农业压力也是造成滇池水质恶化的一大因素。1969年12月的东风广场上,近十万人民群众聚集在此地,振臂高呼着移山填湖,向滇池要地,向滇池要粮的响亮口号,大刀阔斧的展开了对滇池的围湖造田运动。
或许在广大群众眼中,围湖造田是一项危害不大的运动,同时还能提升自身生活品质,因此当时参加造田运动的大部分民众都是无偿劳动。
这场运动整整持续了三年之久,致使滇池面积缩减3.5万亩,生态环境遭受到没有办法弥补的破坏,自我净化能力一落千丈。直到1972年全国会议提倡莫轻易开展围湖造田运动,无数公民这才放下手中的铁锹。
滇池湖水流速迟缓,年均出水量为1.49亿立方米,仅占总量的11%,这代表滇池自我净化本就比较空虚薄弱,再加上昆明市区三大源头的数年污染,滇池水质急转直下,始终未能得到一定效果治理缓解。
上世纪九十年代,清澈透底的湖面悄然间镀上一层褐绿色,并且还覆盖着一层厚厚的水藻,散发着浓郁刺鼻的阵阵腥臭,简直不堪入目。高背鲫、金线鱼、昆明裂腹鱼等诸多本地鱼类开始绝迹,湖边的欢声笑语也彻底找寻不见。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人们就开始着手治理滇池生态。1999年昆明政府拿出四千万想要清除湖面上的蓝藻,但药物治理、机械清理所呈现的效果都不理想,蓝藻如同野草般春风吹又生,完全没有办法根除。
自滇池治理列入国家重点生态保护工程以来,就受到了省政府乃至中央的格外的重视,昆明更是将滇池生态视作一定得完成的政治任务。目前国家已经拿出500亿来治理滇池生态,而接下来的治理措施可分为六大工程步骤:
截污系统:在滇池周边新建了28座污水排理厂、19座雨污调蓄池和5807公里的市政排水管网,加起来日污水处理量可达到216万吨。
牛栏江调水:这项工程于2013年通水运行,计划从牛栏江每年调水5.6亿m³注入滇池,加强滇池的水体交换,以生态补水来改善滇池水质。
河道整治:实施湖水治理负责制,对35条入湖河道和84条支流展开整治,从根源上杜绝滇池的污水输入。目前已完成4100个排污口的截污改造,所铺设截污管网达上千公里,拆除违建物 180多万平方米,绿化面积690万平方米。
内源污染控制:底泥疏浚26平方公里、去除总氮1.48万吨,对滇池展开全方面生物治理,根除水葫芦、蓝藻等有害生物,目前这项工程仍在继续。
生态修复:生态修复包括封山育林和退田还湖,尽可能还原古滇池生态环境。目前我们已实现退塘退田3000公顷、建成湖滨生态湿地3600公顷等等。
农村农业污染治理:农业污染也是继续治理的关键步骤,要针对流域的畜禽养殖进行取缔,毕竟畜禽养殖期间产生的粪便也会对滇池造成污染。除此以外还有农耕化肥,要最好能够降低使用。目前经过政府治理,已经实现1.8万养殖户的680万头(只)畜禽禁养、 减少化肥施用7万吨。
在六大工程的治理下,滇池水质得到了显著改善:2016年滇池水质由劣Ⅴ类提升为Ⅴ类,展现了二十年治理的重大成效,2018年全湖水质等级再度提升为Ⅳ类,已经是自1988年开展水质检测的最佳结果。
现在的滇池经过实地勘测,生态环境已经焕然一新。来自西伯利亚地区的红嘴鸥在半空中翩跹起舞,市民游客在湖边悠闲漫步。在高原暖阳的照耀下,人鸥之间一片和谐,尽显大自然之美好。
再来看看岸边,碧水蓝天之间,红黄水杉彼此映衬,为寒冷的冬季点缀上一丝暖意。从上空俯视,昔日杂乱的民房鱼塘统统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湖水湿地,目前滇池环湖生态带已超越6万亩。
滇池的环境恢复,也让一些珍稀动物的身影重现于此。彩鹮作为国家一级动物,去年初次出现在滇池南岸,浑身散发着瞩目的金属光泽煞是好看。除此之外,还有翻石鹬、铁嘴沙鸻等十余种许久不见的老朋友也重现身影。
2020年昆明湖提出下一个五年治理目标,计划在2025年让滇池水质稳定达到IV类以上,实现有河有水、有草有鱼的自然景观,让我们早日期待滇池焕发新生的那一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昔日“公募一哥”王亚伟失联多日 其爱人主持千合资本工作,去年曾两度回应失联传闻